六月是畢業季、也是許多畢業生邁向人生新階段的起點,對表演藝術這一行來說,要如何起步呢?事實上,為了讓藝術新生代順利邁入職涯,目前在官方與民間團體都有不少協力管道,相較於十年前,當下的藝文補助環境健全,機會和資源相對多元,行政、製作、創作資源,都對年輕創作者釋出善意,只要有心想創作,到處都是舞台。而從���園課堂到實戰舞台,會面臨什麼情況?本文的三條「教戰手則」,將告訴你學校沒教的事。
過去,表演藝術科班生走出校門,面臨的是「畢業即失業」的窘境;能夠「學以致用」的,實在少之又少,而堅守創作崗位的,更是異數。這幾年,隨著表演藝術圈大老、雲門舞集林懷民在二○○五年表演藝術聯盟主辦的「文化論壇」中,拋出「表演藝術創作力斷層」的問題,而引發了後續效應;二○○七年,國藝會的「表演藝術創作論壇」裡,「創作人才斷層」及「世代焦慮」的議題再度成為焦點;本刊去年所策劃的廿一世紀十年回顧中,亦將「尋找大師接班人」列為重要話題之一。這一連串的討論,喚起了政府對提振並鼓勵年輕世代創作能量的重視。
如今,我們看到國藝會從二○○八年起與兩廳院合作籌辦「新人新視野」專案,提供甫出校園的藝術科班畢業生,一個初試啼聲的舞台;由文建會補助,北藝大執行的「北藝風創新育成中心」,架構以「藝術」創業的輔導機制,支持年輕藝術家的夢想;每年七、八月,臺北藝穗節釋出免費的演出場地,刺激許多藝術創作新鮮人新手上路;文建會主導的「音樂儲備人才庫」和兩廳院主辦的「樂壇新秀」徵選,更是樂界行之有年,為年輕有潛力的音樂家打造的舞台。更遑論文化創意產業所勾勒的夢幻願景,讓多少表演藝術人才,願意以時間換取空間,在後勢看漲的文創這一行,放手一博。
台北搬家中壢搬家宜家親
留言列表